ku酷游app城市的魅力往往在于內在的氣質之美。廈門,一座如詩如歌的城市,在這里,生活就是藝術,人人皆有詩心。浪漫、溫馨、文藝、詩意,就是廈門之美。如何呈現廈門的城市特質、性格與文脈,我們嘗試創作了系列網絡微視頻《詩歌里的廈門》。
“一杯茶、一首詩、一座城”,這是本系列微視頻的副標題,也是創作的初心。讓我們一起慢下來,品一杯香茗,詠一首詩作,愛一座島城。
《詩歌里的廈門》由廈門廣播電視集團、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出品,共6集,每集約5分鐘,于2022年11月下旬在學習強國、央視頻、今日頭條、西瓜視頻、新浪微博和廈門廣電、廈門文旅融媒體矩陣全網宣發,全網總播放量超1000萬人次。系列微視頻用獨特的人文視角和別致的視聽體驗,展現出一種閑適、詩意的廈門城市文化。
在選題階段,主創團隊搜集整理了大量與廈門相關的詩歌代表作,然后邀請廈門文學領域專家、詩人進行了多次研討,最終選定了《詩歌里的廈門》第一季的詩歌文本,其中包含了古詩、名家現代詩、廈門詩人作品等風格品類。在研讀挑選的過程中,我們充分感知到每種類型的詩歌,都生動地刻畫出廈門文化的不同側面。
南宋大家朱熹筆下的七言律詩《金榜山》,追憶起曾在這座小山隱居的廈門文化先驅陳黯,這讓我們知道,自己家門口的金榜山原來如此“家學深厚”。朱熹寫道:“應喜斯文今不泯,秉筆紀前功?!边@也正暗合本片的初衷,只是朱熹用筆,我們用影像。以舒婷為代表的當代廈門詩人,情感炙熱、筆鋒凝練,一首《給二舅舅的家書》,用我們最為熟悉的情、景、物,描摹出廈門人最有共鳴的生活畫卷,將橫跨海峽兩岸的濃濃思念娓娓道來。時光流轉中,有太多文學名家來到廈門,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,寫鼓浪嶼的尤其多,因此我們以集錦的方式設置了《鼓浪嶼》和《名家筆下的廈門》兩集。廈門本土詩人扎根這方水土的田間地頭、街頭巷尾,一組依地點而作的詩歌形成《廈門詩歌地理》。
確定了詩歌,如何轉化為聲畫表達?如何讓城市文化傳符合當代網絡視頻用戶的觀賞習慣?如何讓廈門本土觀眾獲得新鮮感并形成共情,又如何能在有限篇幅中讓外地觀眾感受到廈門之美?
《詩歌里的廈門》摒棄系列片慣常的制作模式,弱化總編導的功能,每集由不同編導主導,充分代入創作者自身的理解與思考,將不同形式、不同背景、不同風格的詩句,融進不同類型的短視頻之中。我們著重強調用影視藝術的獨特感染力,放大詩歌的文學魅力與情感張力,并嘗試在作品中融入南音、朗誦、合唱、蓮花褒歌、閩南話吟詠等藝術形式,將詩歌、影視、曲藝、語言、音樂等多元藝術門類交融碰撞。
朱熹的《金榜山》古韻悠長,背景典故鮮為人知,觀眾需要一定的理解成本。如若在視頻中偏重詩文注解,又要影響作品整體的意境之美。反復推敲之后,我們決定不做注解,而將“古韻”作為本集特色,并想到了素有“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”之稱的南音。它起源于唐代,已經是廈門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我們請廈門南樂團的專業南音演員,為《金榜山》詩文譜曲并演唱,古樂與古詩唱響在今天被城市建筑環繞的金榜山間,現代的市民與游人之中悠然出現朱熹的身影。觀眾記住了這一曲古韻的意境和視聽感受,再去進一步了解詩文本身,便是自然的事了。
《給二舅舅的家書》并不是舒婷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,但它對于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廈門,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。這封家書寫成詩,字里行間滿是外婆對遠在臺北的二舅舅的思念之情。在短視頻中,我們將詩中提及的場景進行點到為止的情景再現,虛化人物背景,只將情緒延伸;大量使用平行的分切畫框,將廈門與臺灣的場景并入同個畫面之中;使用閩南語吟誦,喚醒同屬閩南語系的閩臺之間的共同記憶。透屏而出的是海峽兩岸割舍不斷的情緣,穿越星空和海浪,直達彼岸。
在《閩山閩水物華新》一集中,我們則賦予影片更多的現實意義。位于廈門市同安區高山上的軍營村,由于交通不便、耕地稀少,曾是廈門最為貧困的地方之一。二十三年來,軍營村堅持“山上戴帽,山下開發”“多種茶,多種果”的發展思路,如今已然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山茶產地、休閑旅游景區,村民們過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。我們通過兩位城市青年的交叉視角,立體展示在黨的領導下,曾經的貧困山村如何脫貧致富、破繭成蝶。同時,我們在影片中融合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歌“蓮花褒歌”,一首《請茶歌》將廈門的民間文藝風采與人民對黨的感激之情同時呈現在屏幕之中。
為了將廈門與詩歌更高效、更多元連接,我們設置了三集詩作節選合集?!稄B門詩歌地理》將提及廈門具體城市地點的詩歌選段拼在一起,用具象的生活場景賦予每個地點以詩意的內涵;《名家筆下的廈門》節選不同時期的名家詩作,用當下的視角重新感受我們生活的城市之美好,并用朗誦的方式進行演繹,直抒胸臆;《鼓浪嶼》將描繪這座音樂之島的詩篇,借助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的孩子們的吟誦與歌聲,將詩情隨鼓浪嶼的天風海濤傳達觀眾心田。
而無論詩篇,無論形態,我們想要傳遞的正是“閩山閩水物華新”,是廈門的美好和人們的幸福。
回望《詩歌里的廈門》短暫而充實的創作過程,作為創意、制作團隊,我們用心用情,也收獲滿滿。
我們認識到,要尊重互聯網視頻時代短平快的用戶習慣,在視頻表達之中有明確的看點與特點,善作取舍,用有限的篇幅深化一個主題、一種意境,哪怕是一個關鍵詞。唯有如此,才有余力在一個小切口之中挖掘出新穎的表述方式,從而做到以小見大,短而精而不同。
在嘗試將不同藝術形式融入影視作品時,需要充分尊重并依靠藝術本身的能量。多元藝術的借鑒融合不應只為嘩眾取寵,強行植入而浮于表面的多元只會擾亂視聽,效果適得其反。無論是文學、音樂、美術,或是地方語言、曲藝,藝術形式本身具有表達情感的驚人力量,充分鉆研并有機融合,會使我們的影像作品產生質的飛躍。
作為城市宣傳從業者,通過《詩歌里的廈門》系列微視頻項目,我們更加明確了一種想法:無論宣傳手段如何發展,技術載體如何革新,對于這方水土的情感和愛永遠是創作的最大驅動力。我們將這種熱愛稱為“城市自豪感”,它引導你不斷發現城市新鮮的美好,督促你不斷深挖城市文化精髓。越是快節奏的時代,越需要有一顆慢得下來且回得去的初心。堅守這份初心,我們將繼續用詩意的聲畫呈現城市之美。正如詩人蔡其矯在《鼓浪嶼》中所寫,“每一座墻頭全覆蓋新鮮綠葉/每一條街道都飄動醉人花香/蝴蝶和蜜蜂成年不斷地奔忙/花間的鼓浪嶼/永不歸去的春天”。
?。ㄗ髡撸簠悄纠?,系廈門廣電集團廈門衛視副總監;王凡,系廈門廣電集團導演)